close

Picture1.jpgPicture2.jpg

「對日抗戰史」對現今多數的台灣老百姓而言,是屬於很陌生的一段歷史,甚至被某些人視為外國歷史,但事實無法抹滅,這段歷史是屬於我們民族的血淚史,也是我們「國軍」的奮鬥成長史,在二十世紀初期日本帝國國富兵強、船堅炮利,而我們除了中央軍的「德制師」及少數地方軍擁有較為現代化的武器裝備,絕大多數的部隊仍使用著落後的武器裝備,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冷兵器就是「大刀」。

Picture10.jpgPicture9.jpg

19世紀後半葉,隨著槍、炮等熱兵器的普及,大刀逐漸式微,只是作為輔助的冷兵器使用。到了清末民初,軍閥混戰此起彼伏,各派無不爭相擴充勢力,一時間武器裝備成了大問題,大刀因為製造簡單、成本低廉,又被重新拾起,甚至成為很多雜牌軍隊的主要式器。即使在20世紀20年代中後期,中國軍隊裝備逐漸現代化的同時,大刀仍作為一種主戰武器保留下來。其原因一是對敵人來說,遇上大刀就難免有被梟首示眾的厄運,具有一定的威懾作用;另一個重要因素是當時步槍基本依靠進口,軍隊中刺刀多半配備不齊,國內也很少能自行補充,肉搏時只能以大刀對敵。因此,當日軍侵華之初,戰場上總會出現這樣一幕奇怪的景像~【中國士兵使用最原始的大刀,抵抗日軍的坦克大砲】。(轉載自http://blog.sina.com.cn/s/blog_6376abef0102vj3e.html)

Picture11.jpgPicture12.jpg

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使用的大刀,是以清代的「短柄刀」為基礎演變而來,這種刀由刀身、護手、刀柄3大部分組成,全刀長一般在90公分左右,重量約為1~2公斤,刀身可區分為刀尖、刀背、刀刃等部分,刀身前段較寬,後半部寬度明顯減小,刀身前端也比較尖銳,刀身靠近刀背處多數有l-2條淺血槽,主要是強化刀身強度。護手最常見的是元寶形,分銅製、鐵製兩種,木製刀柄包覆著刀莖,刀柄外則用棉繩(布)纏繞便於握持,刀柄末端的延伸部分鍛造成圓環狀的「刀環」,有與刀莖一體成形的、也有焊接上去的,「刀環」的作用除了便於握持,防止大刀脫手外,在一些老照片上也常看到「刀環」上繫著「布巾」,據信「布巾」的作用有一、拭血。二、纏繞手部與握把,防止大刀脫手。三、美觀;另外據老一輩的說法,因為「刀環」是鐵製的環狀體,有喻意持刀者每役皆能「鐵定生還」。

Picture22.jpgPicture3.jpg

一般來說,大刀都會配上一個皮製刀鞘(也有見過布鞘),刀鞘上有背帶可以讓士兵斜背在身上行動,如果沒有皮鞘,則會在刀背前端肩部打一個小洞,再把繩子一頭栓在洞上,另一頭綁在刀環上,如此也就解決了沒有刀鞘時的攜行問題。

Picture18.jpgPicture23.jpg

Picture7.jpgPicture2.jpg

Picture4.jpgPicture5.jpg

民國22年春,宋哲元二十九軍(原西北軍)在長城喜峰口、羅文峪一帶抗擊日軍,由於武器裝備極為簡陋,大刀乃成為了二十九軍的標準配備及官兵必學戰技。3月11日二十九軍再次出擊,派出五百名敢死隊,只帶大刀、手榴彈夜襲日軍宿營地震懾日軍,為了鼓舞民心,當時國內誇大宣傳此役日軍傷亡3000人,雖造成人心振奮,但在勝利的背後,有多少人知道這是一場慘勝,五百名敢死隊只剩下三十餘人生還歸來,又有多少人知道手持大刀的官兵心理,想要的是比大刀更好的武器裝備。

Picture21.jpgPicture19.jpg

Picture20.jpgPicture8.jpg

arrow
arrow

    軍人魂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